一名2歲女孩在貴陽不慎弄丟了剛剛安裝好的人工耳蝸,這隻由愛心工程捐助的人工耳蝸價值幾十萬元。這則不幸的消息被公佈在網上後,頃刻間牽動了貴陽這座城市的心,無數網友乃至央視新浪官方微博(@央視新聞)都發起了愛心倡議,全城尋耳朵動人場景正在上演。(4月16日《貴陽晚報》)
  全城尋找人工耳蝸,我們見證的是溫暖。全城尋找人工耳蝸,我們感受的是溫情。可是,撥開這些感動的溫暖,撩開這些落淚的溫情,我們平心靜氣地來看這個問題,會驀然發現,其實我們一次次的被溫暖了,我們一次次的被感動了。
  2013年5月,山東一位男孩的人工耳蝸丟失了,全城尋找;2013年11月,寧夏一位小女孩的人工耳蝸丟失了,全城尋找;2014年3月,重慶一位小男孩的人工耳蝸丟失了,全城尋找......當然,這些都是有皆大歡喜結局的案例。而實際上必然還有很多人的“耳朵”因為尋找不回來,而沒有進行報道,也會有很多丟失了的“耳朵”沒有被媒體關註。
  我們在被感動的“落花流水”的時候,需要思考這樣一個問題:為什麼“耳蝸流浪記”會成為播不完的“肥皂劇”?
  筆者不是專家,對於人工耳蝸沒有多麼深的認知。但是,我知道的是這個東西是相當貴,一個就要好幾十萬元。我還知道的是這個人工耳蝸分為兩個部分,一個部分需要動手術裝在腦袋里,一個部分需要戴在耳朵的外部。外部的負責收集信號,傳遞到裡面的接收器,這樣就能聽到聲音了。我同時知道的還有,如果外部的這部分人工耳蝸丟失的話,就會相當麻煩,不僅僅是金錢的問題,孩子還需要受一次罪,因為腦子裡面的那部分也報廢了,需要動手術重新安裝。
  這樣看來,找到這個丟失的人工耳蝸顯得相當重要。那麼,為什麼人工耳蝸就一次次的丟失了呢?這自然和孩子的粗心有關係,可是是不是也和這個產品的設計有牽連呢?這讓我想起了前段時間被媒體曝光的上海一家大學教授的“人工耳蝸”專利報道,說是這位教授申請的“人工耳蝸”有技術上的問題,而且是模仿了國外的技術,涉嫌抄襲。不知道這和這些容易丟失的人工耳蝸有沒有牽連?
  無論怎樣,我們都需要做些事情,在技術上做些事情:一是,耳內的人工耳蝸和外部部分是不是能在信號的接收上做些改進,就如同我們的電腦一樣,鼠標壞了,只需要更換鼠標,而不是連同電腦一起更換,這在技術上完全可以做到。就如同一部手機也可以配多個充電器一樣。二是,外部的人工耳蝸為啥這麼容易丟失?是不是我們的設計不符合孩子耳朵的“型號”,就如同我們服裝的型號一樣,大小是不是能有個人性化的對接。三是,外部的人工耳蝸丟失後,如何能夠更方便的找尋,比如上面可裝上探測功能,用特殊的遙控手段讓它自己“報警”。
  總之,面對“耳蝸流浪記”成了演不完的“肥皂劇”?我們不能僅僅在“全城尋耳”中感動,還要找出原因,讓它從此劇終。
  文/郭元鵬  (原標題:“耳蝸流浪記”何時能劇終�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m14cmgn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